【病理生理變化】皮移植后能否成活,主要取決于皮瓣微循環(huán)生理功能是否得到維持。屬于微循環(huán)范疇的小動脈、毛細血管、小靜脈均為微血管,是機體中最小的血管,直接參與組織細胞的物質交換,提供氧和其它營養(yǎng)物質,輸出代謝產物,使組織能進行生理功能活動而得以成活。在皮膚,微循環(huán)除了進行上述的物質交換外,還能自我調節(jié)血流量,從而完成調節(jié)體溫的功能。 1.微循環(huán)生理功能要得到維持,必須具備以下條件。 (1)體液是流動的,不流動就不能進行物質交換; (2)血管具有正常的通透性; (3)微血管前的心臟,大、小動脈,以及微血管后的大、小靜脈功能結構正常; (4)做血管的數量和管徑正常。皮膚毛細血管密度為16-55/mm,每100g皮膚組織每分鐘約有20ml血流量 2.皮膚血流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,簡言之有四類。 (1)神經因子:自主神經對皮膚血流量的影響最重要。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管收縮,反之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則引起血管擴張。血管壁的a受體引起血管收縮,存在于動靜脈交通支的B受體,引起血管擴張。 (2)體液調節(jié)因子:腎上腺素、去甲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。組織胺、緩激肽( bradykinin)引起血管擴張。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的前列環(huán)素(PGI2)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的功能,血栓素(TXA2)則是血小板釋放的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和引起血管收縮的物質。在正常生理狀態(tài)下,兩者處于相對動態(tài)平衡狀態(tài),當平衡失調則易出現血栓和血管痙攣。 (3)代謝性調節(jié)因子:高二氧化碳血癥(PCO2個),低氧血癥(PO2+),酸中毒(pH1)均可引起血管擴張。因此,代謝產物幾乎都是擴張血管因子 (4)物理性因子:灌注壓增高使局部血管膨脹而引起血管痙攣,局部降溫可引起血流減少,血液粘稠度增大則容易發(fā)生血液凝固。在正常情況下,血管調節(jié)因子處于相對平衡狀態(tài),一旦形成皮瓣,其平衡狀態(tài)即被打破,引起一系列變化:手術時交感神經纖維被切斷,皮瓣內血管失去神經支配,失去張力,血管擴張,血流滯緩。帶蒂轉移術后早期皮瓣蒂部血流量與術前相同,但皮瓣遠端部分降到18%,12~24h后逐漸增加,術后4~6d,受區(qū)血管逐漸向皮瓣長入而建立新的血液循環(huán),1周后上升到術前的65%,由于血流量逐漸增加,代謝森亂狀態(tài)亦隨之改善而逐漸趨于正常,皮瓣得以成活。 推薦閱讀:7月21日相聚重慶,一起與疤痕徹底做個了斷 本文如侵權請直接聯系我們處理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