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常痤瘡是皮膚科的常見病,中醫(yī)稱“粉刺”,在古代就已經有對本病的記載!饵S帝內經》中的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有云:“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。 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。 受如持虛,勞汗當風, 寒薄為皶,郁乃痤!边@句話應該是對痤瘡病因病機及癥狀的最早描述,其中“郁乃痤”是對病因病機的最經典概括。
歷代醫(yī)家觀點 歷代醫(yī)家對“郁乃痤”有多方面的解釋。王冰在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注釋:“時月寒涼,形勞汗出,凄風外薄,肌腠居寒,脂液遂凝,蓄于玄府。 皶刺長于皮中,形如米,或如針,久者上黑,長一分,余色白黃,而瘦于玄府中,俗曰粉刺,解表已。 玄府謂汗孔也,痤謂色赤瞋憤,內蘊血膿,形小而大如酸棗,或如豌豆。此皆陽氣內郁所為,待耎而攻之,大甚出之!瘪R蒔在《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(fā)微》中指出:“凡若此者,皆陽氣不固使然也。”王洪圖在《王洪圖內經講稿》中也強調:“陽氣受傷,或衛(wèi)氣被郁!睎|晉葛洪在《肘后備急方》稱“皰瘡”,曰:“年少氣充,面生皰瘡!彼宕苍健吨T病源候論·面體病候·面皰候》稱痤瘡為“面皰”,其云:“面皰者,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,頭如米大,亦如谷大,白色者是。”
現(xiàn)代教科書上描述痤瘡的病因大致為以下三種: (1)肺經風熱:素體陽熱偏盛,或青春期生機旺盛,或外感風邪挾熱上犯肺衛(wèi),或肺經久蘊郁熱,致營血日漸偏熱,血熱外壅,氣血郁滯,蘊阻肌膚,而發(fā)皮疹。 (2)濕熱蘊結:過食辛辣油膩之品,生濕生熱,結于腸中不能下達,循經上熏,血隨熱行,上壅于胸部面部肌膚。 (3)痰濕凝結:脾虛不健,運化失調,水濕內停,日久成痰;或濕郁化熱,濕熱挾痰,凝滯肌膚。
這句話應該是對痤瘡病因病機及癥狀的最早描述,其中“郁乃痤”是對病因病機的最經典概括。本文對此作了詳細介紹,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,希望本文的介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,避免走彎路,有哪方面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加小編微信434613715或1783452527,一對一詳細解答!
推薦閱讀:獲取更多疤痕修復知識,請關注中國疤痕網 http://zhishi.scarbbs.com |